變成令自己討厭的人(二)(顛倒的善惡觀)

分享這篇文章:

隨著一次次的諮詢,輔導員發現優希的思考體系變得跟一般人很不一樣,首先是「存在感」的轉變。一般人會主張自我,確認自己的存在,例如「肚子餓了」、「想睡覺」、「想要那個」……,這些就是自我主張。「母親」是人類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後,第一個認同孩子自我主張的人。當孩子餓得哇哇大哭時,母親就餵奶以滿足孩子。當孩子自己的主張獲得接納(認同),就會產生「我是受到歡迎的,我可以待在這裡」的感覺。這樣的經驗不斷累積,就能建立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「存在感」與「真實感受」。

但是在虐待中長大的孩子,因為長期封印了自我主張,所以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。身邊沒有人認同自己,所以分辨不出自己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。

菜奈在被母親責罵時,曾說:「嗯,沒關係,菜奈已經不在了。」

或是從優希口中,也曾突然說出質疑存在基礎的話:「自己繼續活在這個痛苦的世界有什麼意義呢?」

「活著的感覺」就是這麼不安定。

任何人都曾自問「活著的意義」吧?但受虐兒(者)的自問,更日常、更迫切,也更冰冷。受虐兒(者)確認自己存在的唯一方法,就是自我壓抑。自己「會忍耐嗎?」如果會忍耐就沒問題,自己就會是「存在」的。如果不會忍耐就不行,自己就「沒資格存在、不存在」。

「普通」的孩子透過滿足慾望,確認自己的存在。「受虐」的孩子則透過忍耐慾望,確認自己的存在。這種反轉的存在感,使得受虐兒(者)的心理系統變得跟一般人大不相同。

此外,輔導員還發現優希的「善惡觀」與普通人正好「相反」!優希有兩次婚姻,兩任的丈夫都會對她家暴。在打離婚與親權官司時,輔導員發現如果別人沒有對她說「我需要你」,她就會覺得自己被討厭;即使她只是待在那裡,什麼也沒做!

除此之外,她也因為缺乏自信,自我主張只有半吊子,導致被自己雇用的律師責備。在打官司時,任誰來看「正義」都明顯站在她這一邊,但優希卻不確定官司是否應該繼續,她自責、想死,甚至還說:「如果可以,希望丈夫回心轉意。」

為什麼呢?

絕大多數的人無法理解,其實這些難以理解的行動,源自於她「特殊」的心理系統。這個系統的善惡觀念,與「普通人」相反。

只要聽了優希的描述,不管是誰都會覺得她應該打贏官司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、與家暴丈夫分手…,這就是「普通人」腦中的「善」。

但是她腦中的「善」卻相反,她的「善」是「不要違逆老公、期待老公的溫柔、待在他身邊忍耐」。相反的,不應該做的惡事則是「厭惡老公、與老公對抗」,所以她才會責備在訴訟中對抗老公的自己。

 

「普通人」腦中理所當然的善,對她來說卻是惡;普通人覺得「你怎麼這麼傻」的生活模式,對她來說才是好的。她之所以會建立這種善惡相反的心理系統,是因為她從小就被父母否定,只能體驗「惡」的結果。

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,來自下列這種心理活動:孩子眼前的父母,是會施暴、不給飯吃的糟糕父母,但孩子只認識這樣的父母。孩子為了活下去,只能服從他們。任何人都想活下去,而為了活下去而採取的行動就是「善」。

所以對孩子來說,忍耐眼前的「糟糕父母」是「善」;反之,如果因為忍不下去而逃離就是「惡」。忍受惡是「善」,追求善是「惡」,於是他們就建立了與普通人「相反」的善惡觀。因此,優希屢次流露出,忍耐惡劣丈夫是善,與丈夫對抗就成了惡。

一旦活在這種善惡相反的心理系統當中,只要忍受「惡」就會獲得心理上的安定,追求「善」反而會覺得不安。因為,比起期待未曾經歷過的事物,忍耐確切的事物更能減輕不安的感覺。

親子關係建立了「這個世界」的心理系統,其頂點存在著善惡的倫理觀。孩子從小就一直與父母在一起,與父母肌膚相親、吃著相同的食物。對孩子而言,與父母一起生活是善,反之則是惡。所以孩子接受了與父母共通的想法,擁有相同的價值觀,在同樣的基礎上生活。

受虐兒為了與父母一起生活,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反轉的善惡觀。他們為了生活壓抑著善、忍受著惡,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模式。

………………

坦白講,上述內容讓我很震撼,原來一位受虐兒成了父母之後,會不自主地虐待自己的孩子,所以「媳婦熬成婆,接下來虐待媳婦」就不是很難理解的事情!這讓我聯想到聖經在羅馬書7:15-20的教導:【我所做的,我自己不明白;我所願意的善,我反不做;我所不願意的惡,我倒去做。】

 

回過頭來看前述那位從小就被母親命令要她『自動自發地猜出大人的心思,不要等大人罵,或者大人處罰……』的人妻,小時候她為了生存只好「忍耐」…,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她接受了與母親共通的想法、相同的價值觀……,於是在她的心理系統中,「主動地猜出別人的心思」是「善」的,既然是「善」的,她就理所當然地要求先生也要「猜她的心思」!

不過,這個世界畢竟還是有真理存在,被扭曲的善惡價值觀還是會露出破綻,正如人妻的故事裡提到:「孩子鬧脾氣的時候,她會跟孩子說:「要用講的,不講媽媽怎麼會知道?」

(未完待續……)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