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國中生對談(一)(下)(活著的目標)

分享這篇文章:

我繼續教導M君,每個人的學習模式不盡相同,不過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:第一類是”先知先覺型”,也就是一個人在沒有犯過錯、出過糗、受懲罰之前,就知道某一件事的是非對錯,於是他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犯錯,這樣的人不需要旁邊有人教他或提醒他。當然,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;

第二類是”後知後覺型”,也就是一個人在犯過錯、出過糗、受懲罰之後,受到別人的教導(指責)或是自我反省之後,才知道某一件事的是非對錯,接下來他會警惕自己,於是他犯錯的次數會減少,甚至是不再犯同樣的錯誤。社會上,大多數人屬於這一類;

第三類是”不知不覺型”,那就是一個人在犯過錯、出過糗、受懲罰、受到別人的教導(指責),甚至是法律的裁罰之後,仍然不知反省而繼續做出同樣的言行,於是原先的錯誤重覆出現,甚至是變本加厲……

…………

講到這裡,我詢問M君,他希望自己是哪一類的人?M君很天真地立刻回說:「當然是”先知先覺型”囉!」

 

我笑著表示,那可不容易喔,因為我看到許多人其實是「不知不覺型」!

聽到這裡,M君露出「怎麼會有這種人?」的疑惑表情,於是我舉出實例,社會新聞三不五時就會報導這類的人,像是屢次酒駕肇事者,以及那些多次進出監獄的人。

聽到這裡,M君露出驚訝的眼神,我繼續告訴他,一個多月前,他因為沈迷於玩遊戲,學校成績不及格,惹得父親生氣,於是把他的手機給沒收……;如果接下來的暑假,他仍然整天沈迷於玩遊戲,很可能哪一天惹得父親生氣,於是再度把他的手機給沒收……,如此一來,M君不就跟上述那些「屢次酒駕肇事者」、「多次進出監獄的人」一模一樣,都成了「不知不覺型」的人,那就非常令人遺憾,也離M君原先對自己的期待、想要當個「先知先覺型」的人,差距太遠了。

 

我告訴M君,在許多事上,我是「後知後覺型」的,於是我勉勵他,先努力做到「後知後覺」是第一步,例如他可以記取上述手機被父親沒收的教訓,努力地學習管理自己(的時間),晚間的一個小時要做什麼?全部拿來讀書?全部拿來玩遊戲?一部份讀書、一部份閱讀新聞、一部份玩遊戲……

 

我繼續問M君:「你活著的目標是什麼?」

 

我當然知道這樣的問題對一個國中生來講是太難了,不過我是有備而來的,我明白地告訴他,答案是「追求快樂」,而且每個人的目標都一樣!

我的依據是創世記2:8-15:【耶和華上帝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,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裏。……耶和華上帝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,使他修理,看守。】伊甸的原意是快樂,「伊甸園」就是「快樂的園子」,由此可知上帝造人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享受著快樂的生活。

我個人習慣將「快樂」簡單地分成兩類,第一類是”自以為是”的快樂,它通常是短暫的、輕易得到的、有副作用的(例如台語說的「爽到你甘苦到我」),例如台灣某大富豪W先生的長子Y君,當年他在外遇時想必是快樂的,不過前一陣子媒體報導他跟原先外遇的對象L君對簿公堂,原因是他長久見不到自己跟L君所生的兒子,他控告L君妨礙兒子的自由……。事情走到這裡,我相信Y君就變得不快樂了;同樣的道理,M君沈迷於遊戲,當下是快樂的、刺激的、有成就感的……,不過一段時間之後,就會嚐到苦果。

 

第二類是”符合聖經”的快樂,它通常是違反肉體慾望的、需要堅持的、必須付出代價的、沒有副作用的(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都很快樂),例如我從每天閱讀過的報紙中,找到一篇人物報導跟M君分享,標題是「番鴨天王的生命之歌」,內容摘要是:

50歲的蔡義德有兩種身分,他是台灣「番鴨天王」,最多一天銷售6、7000隻鴨,全台薑母鴨店的鴨肉大多來自他的養鴨場;他還是知名台語歌手,特別的是,他周歲即患有小兒麻痺,從小不良於行,曾飽受欺凌也很自卑,但他愈挫愈勇,就像他自己寫的歌詞,雖然不能走,但是他很打拼。

為了要讓店家買自家的鴨肉,蔡義德經常坐著輪椅,在全台灣的薑母鴨店奔波。「我跟店家接觸時,他們最常丟下的一句話,就是已有合作的鴨農。」不僅如此,因為他是坐輪椅跑業務,有時店家正好在忙,嫌他礙手礙腳,輪椅擋到店內端菜的動線,常不給他好臉色看,名片連看都不看就放在一旁。

但蔡義德毫不灰心,去一次不行,就去第二次、第三次,有時要跑到第N次,老闆才會給他機會。

一段時間後,蔡義德的努力有了回報,起初與他們合作的店家只有10來家,後來慢慢成長,最多時有近300家。他的紅面番鴨在薑母鴨旺季時,一天可以有6、7000隻銷售量,蔡義德接下父親的養鴨事業,被大家稱為「番鴨天王」……

………………

我以上述真人真事勉勵M君,如果他願意管理自己,不再沈迷於玩遊戲,而是認真讀書、藉著閱讀報紙或課外書籍增廣見聞、養成努力堅持誠實守時守信等良好品格……,那麼就可以把天父上帝所賜給他的特質(恩賜、才幹)做出正確發揮,結果就會「很快樂」!

 

我繼續問M君:「被別人管理 vs 管理好自己,哪一樣比較快樂?」M君選擇後者。「你想要繼續當幼稚的孩童,還是想變為成熟的大人?」M君選擇後者,我問他為什麼,他回答:「當成熟的大人比較快樂!」我則是給他拍拍手表示肯定。

 

在協談尾聲,我再次勉勵M君,未來可以用「追求快樂」(符合聖經的快樂),來當作自己做決定、管理時間的依據。重新回顧M君所寫下的筆記:

「『看得懂』父親的動機,讓他比較『快樂』……」、

「認真讀書讓自己變聰明(可以分辨誰在胡說八道),讓他比較『快樂』……」、

「認真讀書以後容易找工作,有工作不會餓死,讓他比較『快樂』……」、

「避免當個「不知不覺型」的人,讓他比較『快樂』……」、

「管理好自己(而不是被別人管理),讓他比較『快樂』……」、

「當個成熟的大人(而非幼稚的孩童),讓他比較『快樂』……」

 

我告訴M君,他所寫下或回答的答案,每一項都正確、都會讓他比較「快樂」,唯獨只有一句話應該刪除,那就是「讀書是為了爸媽……」。

M君想了一下,認同我的提議,於是就把「讀書是為了爸媽……」劃掉了……,我再度拍拍手肯定他的決定也結束了當天的會談。

 

我沒有詢問M君媽媽對於會談內容的看法,因為我已經決定把M君當成獨立個體來看待,如同會談一開始我跟M君的約定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