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不到員工?(一)(來了又走)

分享這篇文章:

109年5月10日週日晚上,我按往例參加一處家庭教會的聚會。會中,目前開設生命禮儀公司的C君表示,前幾天他在一次都是男士的職場基督徒聚會中,聽到一位前幾個月自己成立一家「人力資源公司」的H君在抱怨,好不容易應徵到了3個員工,不過其中2個很快就離職了,原因是其他性質相同的公司提供額外的、小小的福利,於是H君就留不住人!

H君希望與會的弟兄為他禱告、讓他儘快找到人……,不過C君嚴正地表示,大家既然都是基督徒,所以凡事應該用上帝的眼光、聖經的法則來行事為人,而非將天父上帝當作是「有求必應」的阿拉丁神燈!

 

我雖然沒有自己開公司、當老闆的經驗,不過當年在醫院服務,還是得要面對團隊中的護理師們來來去去的困擾。每當護理長、資深護理師跟我自己,好不容易把一位新人教到可以獨立上線照顧病人,沒多久卻聽到對方要調職或離職,這真是令人氣餒!

不過,整體而言,7C病房的護理師流動率跟其他病房比起來算是很低的,原因並非有更高的薪水、更多的福利,因為這些都是醫院訂定的勞動條件,不是我個人能操縱的。

 

到底該如何做,才能留住員工、甚至是客戶呢?一般人想到的是「紅海策略」!幾年前,我應邀至某保險公司演講,曾經提到在傳統上,保險從業人員會運用下列方式來誘導客戶簽下保單,例如:退佣給折扣、利用各種人際關係、死纏爛打、逢迎討好……,不過從我的眼光來看,這些手段都算是「紅海策略」的一種,不僅效益不高而且副作用也不小,例如:

退佣給折扣>>>除了自己心裡不爽,降低了未來提供後續服務的意願,還會造成惡性循環、流血競爭,產業淪為”慘業”…、

利用各種人際關係>>>保單雖簽到手,不過卻必須面對親友、同學的冷言冷語…、

死纏爛打>>>看不到任何專業…

逢迎討好>>>作賤自己(在我的眼裡,「保險」絕對是一種分攤風險、互相幫助的力量,如果最後淪落到作賤自己…,那真是情何以堪呀)…

 

相反地,這幾年在企業管理上,大家都在喊「藍海策略」,那麼在「如何留住客戶、不被客戶拒絕?」的議題上,究竟有沒有「藍海策略」呢?

既然我曾經在該保險公司做過演講,那麼我就從該公司創辦人John Fairfield Dryden身上找答案。1873年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,成千上萬的工人失去工作,失業率和因為貧窮所造成的死亡率不斷攀升。

Dryden非常用心地設計出「一週只要三分錢的低廉費用,就能提供窮人終身壽險」的服務……,不過卻遭受到眾多的質疑,因為當時普遍認為提供給窮人的保險具有高度的經濟風險,很多人真的相信窮人會為了保險理賠而輕易地殺掉自己的孩子。他在紐約市第一次申請立法授權時,還被州長懷疑是一種金融詐騙,因而退回了他的申請……。

 

上述歷史場景等同於是Dryden被社會給嚴厲地「拒絕」了,接下來他怎麼做呢?

 

1875年,他決定在當時經濟狀況最為衰敗的城市─紐澤西州紐瓦克市(Newark, New Jersey)再次嘗試,這次他順利創建了「PR友愛互助社」來推動「人人買得起的保險保障」,他像是傳教士般走上街頭,在工人的午休時間、苦口婆心的向他們解說保險能帶來的好處;只要是順利簽下的保戶,他便勤奮地每週拜訪,為的就是要在保費被他們花掉前及時收取,讓保險的保障能持續照顧這個家庭。10年後,他靠著服務口碑與理賠信譽的累積,成功累積到一百萬張保單……

 

再次研究Dryden的事蹟之後,我找到答案了,那就是「付出代價」是獲得別人「信任」的唯一途徑,也就是說,當某甲在某乙身上付出足夠的「代價」,某乙才可能「信任」某甲,於是某乙就不容易「拒絕」某甲。

 

我很高興地對學員表示,我完全弄懂保險業的「藍海策略」了,從人性的角度來看,某甲無法直接要求某乙「信任」他,某甲必須繞個路,先在某乙身上「付出代價」,某乙才可能「信任」某甲,於是某乙才比較不會拒絕某甲。

 

(未完待續……)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