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性世界的特性

分享這篇文章:

110年10月中旬在「快樂門診」中,工作態度非常認真的A君是因為職場衝突而前來求診的,我為了更完整地了解「冰山的主體」,因此想要知道她小時候的生活。A君表示在原生家庭中,父親是寵愛她的,曾經在她的要求下去買了800塊的玩具給她、去國外旅遊後買了許多玩偶帶回給當年讀高中的她……;母親也疼她,不僅長期接送上下學、還多次背著她去看醫師……

說到這裡,A君紅了眼眶並流淚……,幾秒鐘後,A君故做鎮定地表示,「自己常會因為外界事物而感動落淚,而這會讓其他人感到不自在,因此她會刻意地用詼諧、搞笑、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跟別人溝通,免得自己影嚮到其他人…」

A君曾經問我:「如何讓感性與理性平衡,如何不要太感動?」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當天門診中,A君提到一件幾天前在職場中讓她很不高興的事,過程是「甲同事跟乙同事是partner,某一天乙同事發生車禍無法上班,甲同事一整天都在哭泣…」>>>A君認為甲同事實在太誇張了,竟然一整天都在哭泣、正事都無法做!

 

該如何回應呢?我聯想到聖經一處最短的經文,是約翰福音11:35:【耶穌哭了。】它的背景是…【有一個患病的人,名叫拉撒路,住在伯大尼,就是馬利亞和她姊姊馬大的村莊。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,又用頭髮擦他腳的;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。她姊妹兩個打發人去見耶穌,說:「主啊,你所愛的人病了。」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。……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裏,看見他,就俯伏在他腳前,說:「主啊,你若早在這裏,我兄弟必不死。」耶穌看見她哭,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,就心裏悲歎,又甚憂愁,……耶穌哭了。】

 

我告訴A君,在我的認知中,神所造的人擁有兩種能力,分別是「理性」跟「感性」,前者用來處理「事情」、後者用來處理「心情」。

關於「理性」,絕大多數人(包括我)都很熟悉,因為從小到大,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,都會教導我們運用「理性」去處理(解決)「事情」,而每個人的職場(工作)就是最常見的例子。

「理性世界」具有3個特性,分別是:

「看得見」(例如某甲沒有上班、打卡單是空白的…)、

「客觀的」(公司的同事跟主管都知道某甲沒來上班、大家看法一致…)、

「有是非對錯的」(無故曠職是不對的、會受到懲處…);

 

關於「感性世界」,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「被扭曲的人性—-男人篇」,內容提到華人社會對男性(人)形象的期待(要求)。我先舉個例子,一個大男人在公共場所流淚哭泣,社會大眾會如何看待他呢?

我想大多數應該是負面的評價,例如:不像個男子漢、不勇敢、不夠堅強、太情緒化、不夠理性……,因為我們社會期待一個男人是堅強的、勇敢的、理性的、有淚不輕彈的……,再進一步就是咬牙硬撐、不向人求助、打落牙齒和血吞、……。在這樣的社會集體意識下,一個男人從小男孩開始,就會受到上述標準的要求,例如小男孩走路跌倒了,膝蓋擦破皮,表情痛苦地坐在地上大哭……,這時候他最可能受到的待遇是,身旁的人用嚴厲的語氣對他說:「哭什麼哭,你是男生耶……」、「羞羞臉,哭得像個女生似的……」、「不要再哭了,自己站起來,像個男人!」這樣的場景只要經過幾次,上述社會的標準就會漸漸地被男孩內化成自己行事為人的法則,於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,不斷地要求自己必須堅強、勇敢、理性、有淚不輕彈……,再加上環境的影響和強化(媒體上好萊塢硬漢酷酷的樣子、戲劇裡男主角強忍悲傷的形象、在學校裡言行比較女性化的同學常遭受同學的霸凌、男同學小圈圈裡老大的樣子……),於是原先的標準被強化成咬牙硬撐、不向人求助、打落牙齒和血吞……的內在誓言,而這樣的誓言就主導了一個男人在面對困難時的思維。

 

這樣的模式日復一日地推演、強化,終於有一天男人遇到了超過他能力所能處理的困境時,他內在的誓言是:「我一定不能哭、我絕對不能承認我不行了、我一定不能跟別人訴苦、我絕對不能向別人求援、我只能自行解決……。」於是他絞盡腦汁後所能想出來的唯一辦法,就是把困境(包括自己,還有無法處理的人)解決掉,於是許多悲慘的社會新聞就是必然的結果了。

 

後來我更看懂了,不只男人、甚至連許多女人也缺乏感性的能力(或早已被扭曲),原因是我們接受的教育,並未教導我們去理解、解讀自己的「心情」(情緒),而是去壓抑它、貶低它、懷疑它、否定它…,導致怒氣、悲傷、孤單、尷尬、不平、羞恥…等等令人不自在的情緒,會被偽裝成相對安全的「假情緒」後表現出來。當女人的內在「心情」(情緒)開始跟外表的言行互相違背後,她就會說出違心之論。例如:

男生:「妳等了這麼久,肚子一定很餓了,對不對?」

女生:「不會呀!」

(真相是:我當然是餓扁了,不過我怎麼可以在男生面前說自己很餓呢?那多沒氣質呀!)

男生:「妳喜歡吃蝦子嗎?我點一份“鹹水活蝦”給妳吃!」

女生:「我沒有很喜歡吃蝦喔!」

(真相是:我是喜歡吃蝦子,不過今天是來相親的,吃蝦子要剝殼,雙手會弄得髒兮兮,有損我的美女氣質,所以當然要說“我沒有很喜歡吃蝦”!)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

上述說明得到A君的認同,於是我繼續教導她認識「感性世界」的3個特性(正好跟「理性世界」相反),分別是:

「看不見(旁人無法直接看出來)」:例如某乙臉色凝重,不過如果他沒有「說出原因」,那麼旁人是無法得知他究竟處在何種「心情」(情緒)中……;

「主觀的」(無法比較的):例如某乙失戀了,絕望地像是世界末日來到;某丙同樣失戀,卻覺得沒麼大不了……;

「沒有是非對錯的」:例如同樣是親人過世,有人流淚痛哭、有人面無表情,其間並無誰對誰錯誰是誰非……

 

談到這裡,聰明的A君表示,她知道自己在面對甲同事時,哪裡做錯了…

首先是她違反了上述「看不見」的特性,因為她並沒有詢問該同事「為何哭泣?」所以她理論上並不知道該同事真正的「心情」(情緒)為何?

其次是她違反了上述「主觀的」特性,她不該評論該同事的「心情」(情緒)太誇張…

第三是她違反了上述「沒有是非對錯的」特性,因為她內心確實論斷該同事的「心情」(情緒)是「不好的、不對的」…

理性與感性(附圖二)

聽到這裡,我肯定A君所做的反省,於是加碼回饋並表示,如果有一天她讀國小的兒子看到飼養的蠶寶寶死掉了,於是哭著對A君說:「我的蠶寶寶死掉了,我不要去上學了…」,A君該如何在「感性世界」做出正確的回應呢?

 

A君想了一下表示,如果是以前,她可能會說:「不過是隻蠶寶寶,你有必要這麼難過嗎?」、「我當年也養過蠶寶寶,後來也死掉了,我也沒像你這樣呀…」、「馬上就要考試了,你怎麼可以不去上學呢?」;

不過,現在的她會說:「好,那媽媽去幫你請假…」

 

聽到這裡,我先肯定A君的認真跟改變,不過還是提醒她,當她說出「好,那媽媽去幫你請假…」時,她其實還是習慣用「理性世界」的方式去處理「事情」,而沒有針對兒子的「心情」(情緒)」做回應,於是我建議她先確認兒子的「心情」(情緒)」,例如她可以問:「你是不是因為蠶寶寶死掉了、心裡很難過?」如果兒子點點頭,那麼A君就跨出了正確的第一步;

接下來,A君可以說:「媽媽看得出來你很難過、很傷心…」,而不要講出上述那些會令兒子更受傷、更難過的話…;

當A君陪伴兒子幾分鐘後,說不定兒子會說:「我想要為蠶寶寶舉行一個隆重的喪禮…」,此時A君可以表示贊同、鼓勵,而非開口指正兒子的想法是「不當的、錯誤的、太誇張…」;

談到這裡,我詢問A君:「如果事情走到這裡,你兒子有沒有可能心情好一點了,於是表示他要去上學了?」

A君睜大眼睛表示「很有可能!」

我:「如果真是如此,那就證明妳原先打算立刻去幫兒子請假的動作,並非最適當、最有效……」

A君驚訝地點點頭!

 

協談最後,我告訴A君,想要在「感性世界」中正確地處理、面對「心情」(情緒)」(不管是自己的或別人的),最simple and effective的SOP(標準作業流程)早已寫在聖經,那就是歌林多前書13:4-8 【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;愛是不嫉妒;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(不驕傲),不做害羞(魯莽)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;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愛是永不止息。】未來如果有機會,我會更仔細地教導她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