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寧病房的活動

分享這篇文章:

107年10月下旬某一天,我在臉書上面看到以前醫院裡的同事舉辦一年一度的「安寧之夜」。「安寧之夜」已經辦過幾次(超過10次?),我不是記得很清楚,不過我知道它起初的目的是邀請親人已經過世的家屬回到7C病房,跟醫療團隊的成員重聚、交流,使得家屬陪伴親人的辛勞、跟親人分離的悲傷、醫療團隊照顧癌末病患的全力付出……,可以得到彼此的傾聽(了解)、同理(接納),於是雙方都會受到鼓舞、重新得到力量,繼續往前走。

同一時間,臉書上也出現一則有關安寧病房的訊息,大意是:在德國的漢堡市,

有一位米其林星級的大廚,放棄高薪,志願去到一處名為「燈塔」的安寧病房,替癌症末期的病人做菜。這些病人沒有痊癒的希望,已經算是在等待生命終點的到來,不過他們還是在過日子。這位大廚希望使他們剩下的時光過得更有意義,更有尊嚴。
他每天可花的菜錢是每人七歐元,這實在沒什麼可買,但是他親自去市場買菜,用有限的金錢買到最新鮮的食材,做出最可口美味的菜,使得因為生病而失去食慾的病人吃完了還想再添。
他每天早上去病房跟病人解釋當天的菜單,讓病人對用餐充滿期待。他持續這樣做了十一年,他表示看到骨瘦如柴的病人吃完他做的櫻桃派後,露出滿意的笑容,是他最大的回饋。
文章最後的註解是:我們無法替生命多增添一些日子,卻可以替日子增添一些生命。

………………

看過上面兩件事,我想到一個議題,那就是在安寧病房裡,究竟該舉辦什麼活動?我個人做判斷的基礎是聖經哥林多前書10:23:【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處。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造就人。】我還想起多年前的一個場景:

96年1月29日星期一傍晚,我看完門診回到7C病房,護理長Ms.林跟我說:「這個月在我們病房實習的元培科大學生希望能在 1/31,也就是實習的最後一天,為7C31B的F君辦個 party,作為紀念。」
我回問:「是生日 party 嗎?」
Ms.林說:「並不是,因為他的生日是十月份,太遙遠了!」
我繼續問:「那同學們有什麼想法嗎?」
Ms.林說:「她們原來想要幫他完成一個最大的願望,就是見到F君的偶像『劉德華』一面,不過這種願望的難度太高,她們不太可能做到!」

………
當我聽到這種既幼稚又膚淺的想法時,心裡就有氣,而且是很生氣!在我的心目中,這些東西都是媒體串通偶像明星、歌手的經紀人,到處灑狗血、賺人眼淚所弄出來的產物,病家只是儍儍地配合演出、只是配角,真正得名、得利的是媒體、影歌星和環繞在他(她)們身邊,靠他(她)吃飯的人!
這類的活動就像是放煙火,表面上熱熱鬧鬧、風風光光,但活動結束之後,又留下什麼呢?幫一位垂死的癌末病患見到他的偶像,有什麼深層的意義呢?這個偶像能幫助他的靈魂得救或進入永生嗎?
這類在大台北地區的安寧病房常常舉辦並見諸於報章雜誌的活動,是我個人最不認同的,因為這樣的活動會轉移病患的注意力,使他們無法專心面對關乎生命終點的三個問題,分別是:

『死亡是什麼,有沒有可能突破死亡?』
『有沒有方法讓我和所愛的家人能夠不分離?』
『接下來的日子,我會受苦,但我該做什麼才會有意義、才會有永恆的價值?』

不僅如此,這樣的活動一定會浪費病人寶貴的時間和體力,真是壞處多多……
Ms.林知道我很討厭這類的活動,因此她立刻補充說:「學生們年紀還輕,見解不深,不過她們有一股想要幫助別人的熱情,卻是真實的,所以希望韋醫師能指導她們,辦個有意義的 party……」

還好有林護理長這番適當的緩頰,否則我根本就不想浪費時間在這樣的事上……。後來,我指導學生,把活動主題轉換成F君和媽媽(外遇離家,已經十多年沒有聯絡),久別重逢修復關係,整個過程還拍成紀錄片「愛能拆毀隔斷的牆」。

………………

同樣的道理,過去一、二十年來,安寧療護界不斷地推出各式各樣的療法或活動,例如麻將治療法、藝術治療法、願望治療法、音樂治療法、美足護理、芳香療法、繪畫治療法、冥想治療法……,7C病房也派了許多位護理師去學習,不過我始終沒有大力推動,最大的原因是7C病房早已將善終的SOP找出來、把靈性照護的四個面向弄清楚(如附圖),要做的就是「Just Do It」,因此我提醒團隊成員,在面對自己靈性上的需求時,每個人都可以用用自己擅長、熟悉的方法,設法去解決問題。同樣地,醫護人員在面對病人或家屬的靈性需求時,也可以如此做。

大家只要記住,要協助病人或家屬處理靈性需求或問題的第一步並不是說教、提建議、要他這樣做那樣做,而是先安靜地傾聽,了解他在表達什麼;有了傾聽(了解),我們就容易接納(同理)他,這是第二步。這第一、第二步是每個人都能做、也做得到的,只要下定決心;

接下來的第三階段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,如果不熟悉或是自己也沒有答案,那麼只要停在第二步就好了。

如果我們自己有答案或是方法,那麼我們可以進到第三階段,試著引導(指引)他,目標是做出一些正確的改變。

第三階段應該是靈性照護當中,最困難的部分,許多學者專家曾經提出許多理論和見解,包括生命回顧、四道人生(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)、意義治療法等,7C團隊也在照顧眾多癌末病人的過程中,運用聖經中的真理找到許多實用的法則,例如

認錯悔改(所有關係重建的起始點)、

就事論事(加害人/被害人雙重角色)、

關係的重建(饒恕/被饒恕的重要)、

實話實說的運用(病情告知)、

愛是永不止息(用愛來面對生離死別)、

愛惜光陰(時間的不可逆性)、

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(尊重對方的自由意志)、

凡事要付代價(靈性傷口癒合的過程)、

不求自己的益處(家屬/照顧者該有的態度)、

人性是共通的(知己知彼)、

放下驕傲(接納自己需要別人照顧的現況)……

不同的個案會有不同的需求,因此提供靈性照護的人員也不能墨守成規,必須很靈巧地運用上述的法則,才能提供個別化的解決方法。當然這個階段不是我們能獨自進行的,因為病人和家屬擁有完全的自由意志,如果他們不願意接受引導、不願做任何改變,我們也只能因為愛他們的緣故,忍耐他們的決定並且希望他們有一天會願意聽從引導;

第四個階段就是病人或家屬開始做出一些正確的改變(成長),於是原先破裂的各種關係能夠被修復,包括人跟造物主的關係、人跟其他人的關係、人跟自己的關係以及人跟物質界的關係,此時人們就會感受到靈性上的滿足與快樂,那就是所有人都樂於見到的結局。

美好的結局不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,它需要病人、家屬、醫護人員、安寧團隊所有成員的努力,當然方法必須是正確的,大家才能期待最後有美好的結局。

 

簡單來說,想要協助癌末病患得到善終,除了減輕肉體上的痛苦(以台灣目前的醫療水準而言不是太困難),還要進行靈性照護。靈性照護的目的是解決或滿足一個人靈性上的需求,它有許多抽象的項目,但本質上都和天、人、我、物的四重關係有關。

照護的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,分別是傾聽(了解)、接納(同理)、引導(指引)、改變(成長)。它需要用到許多方法,但本質上都跟恢復天、人、我、物的四重關係有關。當靈性的需求被解決或滿足時,人的生命才會感受到終極的滿足與快樂!

………………

話題拉回來「在安寧病房裡,究竟該舉辦什麼活動?」如果是由我來回答,那會是「如果活動內容有助於上述過程,那就值得舉辦;如果只是為了跟上流行,那就要三思。」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