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簡為繁 2.0版

分享這篇文章:

108年10月中旬,我在醫學院同班同學的Line群組上,看到一則貼文「強調自信是西方思維   醫師:釐清自己的喜惡與不懂,比自信更重要」。讀過後,我想起自己一段有趣的經歷。107年底,當我宣布要重出江湖後,當時在開業的Y醫師找到我進行餐敘。席間,我得知Y醫師對於死亡的議題特別感興趣,因此我刻意提到當年,我是如何將「善終(如何面對死亡)的SOP」給寫出來。

我表示當初是為了教導護理師如何寫作「靈性照護」的護理記錄,於是向上帝禱告,希望能找到simple and effective的模式,好讓大家一學就會……,結果祂賜下一個英文字「Relationship」、中文是一個詞「關係」,於是我就全部弄通了,原來「善終的SOP」(如附圖)很簡單,一個人如果在臨終前將十字架”上”(與造物主的關係)、”左”(與其他人的關係)、”右”(與自己的關係)、”下”(與物質界的關係)四個面向,做出適當的修復、重建或處理,那麼善終的分數就會高。

講完這段,我開玩笑地表示,雖然我找出了上述的SOP,不過我並沒有被視為「大師」或「專家」……,沒想到Y醫師立刻很興奮地說:「我知道為什麼,因為所謂的大師或專家,通常是把『簡單的東西複雜化』,有著新奇的文字組合或口號,大家聽了似懂非懂(聽的時候覺得弄懂了,不過自己要講給別人聽時,卻發現卡卡的…),才會敬佩、才會承認對方是大師或專家……,而韋醫師你提出的SOP,卻是將『非常複雜的東西簡單化』,只用一張圖就解釋了所有問題,大家覺得「太簡單了」,當然就不會把你視為「大師」或「專家」!」

 

聽完Y醫師的話,我們都笑了,而且是帶著默契的,因為醫療界確實如此。

不過,我心裡還想到,因為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,祂一定最了解人類一切的問題,所以祂只用一個字和一個符號就解開了難題,其實是非常符合我的邏輯觀念的。至於其他人的評價,我也不會太驚訝,因為哥林多前書1:21早已寫道:【世人憑自己的智慧,既不認識上帝,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,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。】

………………

108年1月8日「快樂門診」開始營運後,對於每位個案,我都把他(她)們當成特別的、獨一無二的,理由是全世界七十多億人口中,每個人的「指紋」都不同,就連同卵雙胞胎的「指紋」也不一樣……;既然如此,每個人遇到的問題,就算表面上看來是一樣的(例如夫妻對於如何使用金錢的觀念不同而起衝突…),解決的方法也不會一模一樣……,因為我秉持的觀念是聖經羅馬書12:6:【我們要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恩惠,好好地運用不同的恩賜,做應該做的事。】以及羅馬書12:3:【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;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,看得合乎中道。】

 

上面這兩句出自聖經教導、非常簡單的話,如果要將它「複雜化」,那就會變成本文最前面的標題「強調自信是西方思維   醫師:釐清自己的喜惡與不懂,比自信更重要」作者是:中村恒子、奧田弘美,書名是:「日日靜好:90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」,內容摘要是:

 

「有自信,並不代表沒煩惱。就算有不會的事,與其裝得很有自信,還不如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,開口向別人請教。

最近,我聽到很多人說:「我對自己沒信心。」

可能是受到西方思維的影響,社會上普遍認為有自信是很重要的事,我卻持保留的態度。

自信往往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中,逐一建立起來的。比方說,考試很順利、工作很順心,經過漫長的時間,從各方面良好的表現累加起來,慢慢建立自信。有沒有自信?其實沒有絕對

很可惜,但我必須說,自信並不是稍微「改變一下想法」,就可以輕鬆擁有的。想要勉強自己產生信心,哪有這麼容易?

 

強迫自己改變原有的認知,責怪自己為何如此缺乏自信,只是徒增痛苦與煩惱罷了。雖然特別努力了一番,最後還是可能白忙一場,這樣是沒有什麼意義的。把話講白一點,自信不是想要就可以擁有的,而且根本就沒有「因為有自信,所以不會煩惱」這種事。

 

人的一生,往往風水輪流轉。短時間如意,或許會讓你走路有風、充滿自信,過了幾年之後,你可能會發現「咦?怎麼事情不大順利」,而感到失望、頹靡。人生,本來就是如此,高低起落都是常態。

況且,一個人有沒有自信,也不是那麼絕對的事。舉例來說,運動選手在接受採訪時,表現得一副自信滿滿、志在必得的樣子,他的個性有可能是「把話說滿,給自己壓力,才能夠全力以赴」的類型,但實際上是否真的那麼有自信,就不得而知了。

若是只將「壓力當成負擔」的人來學這種方法,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。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,不可一概而論。

不擅長但必須做的事,至少努力到最低標準。順帶一提,要是你問我,我是有自信、還是沒自信的人?我還真的不清楚(笑)。我會很多事,但是不會的事情也很多。都到了這把年紀了,我也不可能改變自己,這也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。比起擁有自信,妥善掌握自己的個性與好惡,才是更重要的,不是嗎?

 

舉例來說,遇事容易糾結的人,或許不擅長做大事,但也許能夠把細節處理得很好。神經大條的人,可能不擅長處理細節,卻總是能夠開朗地與人談話。

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個性,釐清自己「在行」或「不擅長」什麼事。對於自己很在行的事,就放手去做;不擅長的事,就不要過度勉強自己。

若是遇到不擅長卻又不得不做的事,就努力看看能否做到「最低標準」,這樣就夠了。

大約10年前,我經歷了手寫病歷全面電子化的時期。那時,我將近80歲,這輩子從未真正使用過電腦。雖然我心想「哎呀!真是麻煩」,還是去上了電腦課,同時求助於身旁的護理師,才終於學會了基本技巧。現在,只要我大喊:「我不懂,誰來教我?」,同事就會飛奔到我身旁來幫助我(笑)。

遇到不懂的事,就坦率開口請教吧!

 

這個世界的變化速度愈來愈快,你一定會遇到自己會與不會的事,這是很正常的。世上哪有什麼十全十美的人或十全十美的事?萬事萬物,沒有絕對。如果打從一開始,你就能有這樣的心理預期,每當遇到新的考驗,你往往就能夠順利度過。

遇到不懂的事,就說:「不好意思,我不懂,請教我好嗎?」

遇到不了解的事,就說:「我不知道,但我會努力學的,請教我好嗎?」

遇到不會做的事,就說:「我不會,請教我怎麼做,好嗎?」

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,率直尋求協助的人,會活得比較輕鬆。做人實在沒有必要端著架子,高高在上。

「那件事我不會,你能夠幫我嗎?」

「我做不到,請你幫我,好嗎?」

人類社會就是這樣,需要互相幫助。

在你考慮有沒有自信之前,率直的態度很重要,這對於你能否平穩地生活下去影響也很大。」

………………

90歲的醫師還能認真創作,確實值得我敬佩,不過讀過上述摘要後,我還是覺得聖經的教導更是 simple and effective,包括羅馬書12:6:【我們要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恩惠,好好地運用不同的恩賜,做應該做的事。】以及羅馬書12:3:【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;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,看得合乎中道。】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