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遊戲成癮!?(下)(真正的原因)

分享這篇文章:

做過上述準備,時間來到門診當下,我先問兒子C君有關閱讀過「如何破解遊戲魔力」一文的心得,他想了半天答不出來……,我心想:「文章內容對小六的他可能是太難了……」,於是我換個方式,試圖了解究竟「手機遊戲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如何,他是否已經「上癮」?

於是我問他:「從小到大,你做過、經歷過最快樂的事?」

C君想了一下表示,第一件是五、六歲時,爸爸跟他兩人去某處抓大肚魚,爸爸教他如何抓…;第二件是小五時,某一天爸媽帶著他跟大兩歲的姐姐,一起去學騎腳踏車,姐姐騎一段、他騎一段,爸爸從旁指導,他還記得自己摔了一次、很痛…;第三件是某一天,爸媽讓他們姊弟兩人單獨去外面吃飯,吃什麼東西他忘記了,不過他覺得第一次單獨跟姐姐吃飯聊天,讓他很快樂…

 

聽到這裡,我心裡有了靈感,因為我原先就知道,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尋找、追求「快樂」,而因為天父上帝創造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所以每一個人追求快樂的方式都不一樣,如此便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特質,或稱之為性格(個性)…

有人從說話當中找到快樂,因此他便會成為一個多話的人;

有人從沈默當中找到快樂,他就會成為一個話少的人;

有人從做事當中找到快樂,他就會成為一個行動派的人;

有人從休息當中找到快樂,他就會成為一個不喜歡出門、喜歡睡覺的人……

所謂的個性、性格、特質,最簡單、精準的定義就是一個人追求快樂的方法。

 

我從C君隨意、自然說出的答案中,發現他最大的快樂是來自於「跟人(家人)相處」,於是我大膽地問他:「你怎麼沒有提到『打電動、玩遊戲』會讓你很快樂呢?」

 

他楞了一下,我讓他繼續思考,幾秒鐘後,他表情嚴肅地回答:「打電動是一個人自己的快樂,而前面幾件事是跟家人互動的快樂。」

 

聽到這裡,我很驚訝地稱讚他:「你才小學六年級,就能分辨出上述兩者的不同,你的抽象思考能力很強喔!」

此時,在一旁的媽媽C君表示,兒子的數學能力佳,常得老師稱讚,代表他的抽象思考能力不錯。

我抓住機會問他:「媽媽在家裡會這樣稱讚你嗎?」

他靦腆地說:「很少。」

我追問:「到底有沒有?」

他說:「有一、兩次吧!」

我說:「那今天算是第三次!」我邊說邊跟媽媽L君交換一個眼神,因為在前面多次協談中,我早已告訴她,聖經在雅各書 5:12的教導:【你們說話,是、就說是;不是、就說不是。】尤其是前半段【是、就說是】具有神奇的力量,因為從人性來看,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的肯定、稱讚時,心裡一定是愉快的,而且未來一定會願意繼續去做;

相反地,人際溝通障礙中,最常見的就是只看到對方的「不是」並且加以渲染、放大,對於對方的「是」,卻視而不見或當作理所當然……,長久下來,人際關係自然就出問題。

 

接下來,我嚴肅地問C君:「快樂具有不同的層次(或滿足),你認為『一個人自己的快樂』比較令你滿足,還是『跟家人互動的快樂』比較令你滿足呢?換句話說,哪一樣的快樂層次比較高呢?」

他很快地回答:「是跟家人互動的快樂。」我再問了兩次,他的答案都一樣。

於是我對媽媽表示,兒子對於網路遊戲的喜好,並非所謂的成癮,因為如果是成癮,他應該會把它放在最高階,而且他應該會在第一時間就表明遊戲可以帶給他極大的快樂……,媽媽點點頭表示認同。

再下來,我請L君描述最近父子衝突的場景,他表示前幾天晚上十點多、他已經在睡覺了,爸爸突然很生氣地把他叫到客廳,訓斥他:「學校成績太差了,所以把你的手機沒收……」,我問他心裡有何感受,他表示「很不開心。」

我藉機拿出「冰山圖示」並告訴他,聖經在雅各書 1:19寫道:【快快的聽,慢慢的說,慢慢的動怒。】意思是,對方說出來的一番話,常常只是「冰山的一角」,至於說話的動機(冰山的主體)則必須仔細思考,才會弄懂,於是我請他推敲、猜想父親數落、責罵他,可能的動機為何?

他想了一下並表示,父親應該是對他成績明顯退步一事感到不滿,父親應該是期望他的成績好一些,也就是希望他變得更好……

聽完他的回答,我稱讚他能夠用心思考,想出父親的動機。

 

接下來,我問他:「你是不是一位完美的小孩?」

他很肯定地說「不是」,於是我接著表示,父親直接沒收他的手機,我其實不認同,所以父親並非完美的父親。既然我們都不完美,所以也沒必要去要求對方是完美的,不過我們都可以要求自己往更好的境界前進,正如聖經在馬可福音2:17寫道:【耶穌對他們說:「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著。我來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。」】

 

最後,我教導他一件事,那就是全世界只有兩件事是公平的,其一是「人人都有一死」,其二是「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」。

時間具有許多特性,例如「不可逆性」:因為時間過了就沒有了…;

「投資性」:例如晚上一個小時拿來讀書,一週後考試成績佳,自己會高興、快樂。相反地,一個小時拿去玩遊戲,當下很快樂,不過一週後考試成績差,自己會不高興、不快樂。

於是我勉勵L君,開始練習管理自己的時間。晚間的一個小時要做什麼?全部拿來讀書?全部拿來玩遊戲?一部份玩遊戲、一部份讀書…,他自己可以試著管理自己的時間。

 

協談最後,我為他禱告並提醒媽媽,可以把整個協談的過程整理成文字,讓先生更完整地知道孩子的言行以及背後的動機,我相信會讓父子關係變得更融洽……,媽媽L君點頭表示同意。

 

以上是「快樂門診」年紀最小個案的協談過程,我覺得自己有很多收穫。原來孩子之所以喜歡(沈迷)遊戲,不一定就代表孩子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快樂,而是因為孩子在家庭或學校裡,得不到他想要的快樂,於是退而求其次,才沈迷在遊戲中。我再度想起前面「冰島青少年的故事」,於是我大膽地預測,C君的預後應該是良好的,因為家人非常「愛」他,只要稍微修正管教的方式,因為聖經的教導是【Love never fails愛是永不止息】,也就是結果一定會成功,一定會有美好的事發生……

 

全文完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