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有兩條腿(下)

分享這篇文章:

在接下來的協談中,我教導H君,「人」的能力包括「感性」及「理性」(就像人有兩條腿),分別可以處理「心情」和「事情」。H君過去只重視理性(只處理「事情」),尤其是在面對配偶、家人時,等同考試卷只答了正面、完全忽略背面,結果就是最多50分、不及格。

 

我進一步舉例,如果某甲看見一位男士拿了一束花給一位女士,某甲的眼睛就只會看到兩個人跟一束花,但如果某甲願意用心去想、去體會、去同理,那麼某甲就能察覺到這位男士其實是藉著一束花要對這位女士表達”愛意”, ”愛意”雖然看不見,但它確實存在!

同樣的道理,在人際衝突(或溝通)中,「心情」(情緒)雖然看不見,但它確實存在,如果忽略了這部分,等同於一張考試卷、兩面各有一道題目(各50分)、正面是「事情」、背面是「心情」(情緒),如果想要得高分,自然兩面的問題都要作答;相反地,如果只注意到一面、只寫了一題,就算寫得密密麻麻,結果還是「不及格」!

 

談到這裡,H君認同我的說明。接下來的問題是,H君該從哪裡改變,好讓他「感性」的能力逐漸恢復呢?

 

我首先教導他看懂兒子某部分「冰山的主體」,例如當年妻子罹癌過世,面對兒子的害怕,H君不需要用「理性」勉強說些什麼,他可以做的是陪伴以及「傾聽、了解、同理、接納」(正如一般的媽媽看到孩子受驚嚇時,會抱著孩子…),讓兒子的情緒可以發洩,或是等待兒子的情緒過去;傳統的喪禮儀式雖令人反感,不過其精神是要讓在世的家人有一個抒發「情緒」的管道……,如果重來一次,H君可以召聚家人,讓每個人有一段時間可以把自己對逝去親人的不捨、懷念、甚至是不滿、憤怒表達出來,大家好好地say good-bye!

雖然H君的妻子已經過世5-6年,我仍然建議H君按照聖經雅各書 5:12的教導:【你們說話,是、就說是;不是、就說不是…】把他當時沒有正確地幫助兒子面對母親死亡一事,跟兒子道歉。H君認同我的提議並且立刻去做,他非常用心地寫下:

「親愛的OO你好:經過醫師的專業心理諮詢輔導,我內心深深反省並體驗到,當6年前你母親過世時,那時才國小五年級的你剛放學,當下我告訴你此一噩耗,你覺得恐懼害怕並表示不要回家…,我僅回答你:『母親大體已經送到殯儀館、不在家裡、你不用害怕…』,爸爸當時只想到儘量不要影響你的正常作息。

事實上,我應該多陪伴你、多跟你討論為何你的內心感到如此害怕恐懼,不管是不是因為我自己想的有關人過世的鬼魂習俗?還是有其他原因?

重點是,我應該讓你有機會告訴爸爸,你的內心感受如何?為何有如此感受?我應該跟你面對面討論親人過世一事。

更重要的是,你是很特別的主角,我不應該以我個人的想法來處理,應該與你一起處理你的害怕與恐懼。」

 

當H君跟我分享上述內容後,我覺得很感動,於是我給他打100分!

 

接下來,我好奇地詢問H君,他兒子讀過該信件之後,有無任何反應?H君表示,兒子雖然沒有針對那封信說什麼,不過近來兒子會主動找他講話、對他道晚安;另外,兒子有牙痛,會願意請H君代為掛號……;

對於兒子的改變,H君看在眼裡,覺得很高興,因為更早之前,H君跟兒子的關係非常緊張,除了經常吵架,兒子甚至於用電話故意很大聲地跟同學表示,他想要去「幹一件大一點的事…」,言下之意就是要故意再度觸法,讓H君難過、痛苦、無奈……

 

既然事情已經有了轉機,於是我鼓勵H君,繼續按照【你們說話,是、就說是……】,也就是把自己正面的「心情」「是就說是」地對兒子講出來:例如「你現在睡覺前會跟我道晚安,我覺得很高興、很好…」。這樣做,一來是幫助H君逐漸恢復自己感性的能力(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、心情…),同時也是對兒子做出正確的示範(讓兒子看到原來一個男人也可以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、心情…),至於兒子會不會模仿、會不會改變,那就尊重兒子的自由意志。

 

協談最後,H君表示自己五十多年的習慣(只看「事情」不問「心情」,等同於只用一隻腳在走路……),雖無法一夕之間完全改過來,不過他會努力。同時他也逐漸發現,許多問題是他自己能決定的……,於是我勉勵他,雖然改變自己的壓力很大,不過也因為操之在己,未來的父子關係是很有希望的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