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有兩條腿(上)

分享這篇文章:

109年元月下旬在「快樂門診」中,案主H君已經做過多次協談,他的主要問題是「未成年的兒子多次觸法、父子關係緊張、身為父親的他身心俱疲…」。從第一次協談,我就對H君說明聖經雅各書 1:19的教導:【你們要快快的聽,慢慢的說……】我告訴他,所有看得見的問題都是「冰山的一角」,如果只想快速地解決後者,結果通常不理想,因為水面下的部分很快就會浮起來,也就是問題、衝突日復一日地出現;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藉著【快快的聽】(認真聽、仔細想),找出「冰山的主體」,才有可能「完整地」解決問題,而這樣的過程必須花時間、有耐心……

 

在協談過程中,我得知H君目前讀高中的兒子,從學齡前脾氣就很拗,例如媽媽基於飲食均衡、要他吃青椒,他抵死不從、在餐桌上大鬧…,H君只好對兒子說:「你不要這樣…」;對妻子說:「到此為止!」妻子沉默以對。

姊弟兩人吵架,H君無力排解,只能勸告雙方不要吵。

讀小二時,兒子拿自己存在豬公撲滿裡面的錢去買書(各國武器大全),看完後借給同學,沒想到被老師發現,一問之下,兒子隨口說出「是同學自己買的」,後來被老師發現兒子說謊,於是通知H君。H君找兒子來問話,兒子講了許多理由,H君無法分辨真假,最後說:「你就把事情經過講出來就可以了…」,兒子沉默以對。

H君還提到,當年兩個小孩託給媽媽帶,不過婆媳間常有衝突,例如婆婆煮菜口味重、妻子吃不習慣,於是跟H君抱怨,他則是回應:「你可以自己煮、自己吃!」

5-6年前妻子罹癌過世,當天傍晚他去學校載兒子回家(當時讀小五),兒子表示很害怕、不想回家(怕鬼),H君只回應「大體已經在殯儀館,你不要害怕」。在隨後的喪禮中,H君擔心傳統的儀式會讓兒子害怕,所以沒有讓兒子參與入殮(沒見到媽媽最後一面、沒有好好說再見…)
……………

有了上述資料,我可以看出來,H君跟絕大多數男人一樣,習慣只用「理性」去看世界,不知道原來幾乎所有人際關係(溝通)裡面(尤其是配偶、家人等親密關係),除了看得見的「事情」,更有看不見的「心情」(情緒)……,而H君理工博士的背景,更是強化了上述不完整的認知。

我曾經思考過,一個人「理性」的能力跟「感性」的能力就像是一個人的兩條腿,如果兩條腿都健全,那麼走起路來就會平穩;相反地,華人社會中的男人(甚至是絕大多數的男人),他們身上、上帝所賜「感性」的能力,通常從小就被扭曲,很像是清朝時期的女人裹小腳…

舉個例子,一個大男人在公共場所流淚哭泣,社會大眾會如何看待他呢?我想大多數應該是負面的評價,例如:不像個男子漢、不勇敢、不夠堅強、太情緒化、不夠理性……,因為我們社會期待一個男人是堅強的、勇敢的、理性的、有淚不輕彈的……,再進一步就是咬牙硬撐、不向人求助、打落牙齒和血吞、……。

 

在這樣的社會集體意識下,一個男人從小男孩開始,就會受到上述標準的要求,例如小男孩走路跌倒了,膝蓋擦破皮,表情痛苦地坐在地上大哭……,這時候他最可能受到的待遇是,身旁的人用嚴厲的語氣對他說:「哭什麼哭,你是男生耶……」、「羞羞臉,哭得像個女生似的……」、「不要再哭了,自己站起來,像個男人!」

這樣的場景只要經過幾次,上述社會的標準就會漸漸地被男孩內化成自己行事為人的法則,於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,不斷地要求自己必須堅強、勇敢、理性、有淚不輕彈……,再加上環境的影響和強化(媒體上好萊塢硬漢酷酷的樣子、戲劇裡男主角強忍悲傷的形象、在學校裡言行比較女性化的同學常遭受同學的霸凌、男同學小圈圈裡老大的樣子……),於是原先的標準被強化成咬牙硬撐、不向人求助、打落牙齒和血吞……的內在誓言,而這樣的誓言就主導了一個男人在面對困難時的思維……

 

換句話說,一個男人從小就被要求只能使用「理性」、不斷地強化「理性」的能力,從小就被要求不能使用「感性」(不能表達情緒、心情)、「感性」的能力不斷地受到壓制、扭曲,結果就是男人的一隻腳萎縮了,不僅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、心情,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、處理家人的情緒、心情,正如H君的過去……

 

(未完待續……)

返回頂端